AI賦能產業不能只靠算法 多模態共享的深度融合將成未來發展方向
“現在基于大數據的深度學習,從應用層面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天花板,未來應把貝葉斯統計、可泛化的遷移學習、基于知識的自上至下的方法等真正地融合起來,融合發展將成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。”在近日舉行的海南自貿區(港)“陸海空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國際合作交流大會上,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、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教授表示。
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經濟社會變革的核心驅動力,未來技術與顛覆性創新將為人工智能在各種場景應用提供技術支持。張建偉表示,計算機、腦科學、心理學、語言學的交叉發展以及與國際先進科研組織的合作,為當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。云技術、物聯網、光網、寬帶、5G的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充足的大數據樣本,新材料、新計算、新的能源供應,使得全系統的創新有了新的動能。
張建偉說,在全球的知識共享和多學科交叉背景下,我國各產業鏈實現了深度互動,使得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。未來的少人化工廠、老人的服務護理、虛擬社區的交互、私人定制的服務等都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發展的方向。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除了在制造、交通方面的應用,在醫療、農業、智能建造和教育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。
人工智能發展雖然已取得了一些進展,但距離真正解決民生方面的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張建偉表示,AI賦能產業光靠算法是不夠的,人工智能需要一個深度融合、“核聚變”的過程。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虛擬現實、機器人、可穿戴設備、5G通訊、腦科學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,每一個領域的新突破,都將給現在的互聯網生態等帶來新的挑戰。
張建偉說,今天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變得非常強大,為基于數據的智能化運算提供了非常強大的計算引擎。與此同時,通過大數據、云、物聯網以及5G技術的發展,可以讓數據的應用更加充分。
“計算引擎和大數據相結合將是接下來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。”張建偉說,未來人工智能和下一代機器人的發展,還有很多挑戰要面對,這將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。
張建偉認為,下一步的挑戰是如何讓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結合變得更加透明,如何運用多模態的交互,使機器和人進一步融合,使得我們真正進入人類的2.0的時代。機器人未來和人工智能交互的未來,不是單模態的,而是一個多模態共享的模式。
相關閱讀
-
破除隱性門檻!云南出臺49條措施降低制...
10月21日,省政府公布《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... -
好消息!昆明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“跨省...
太方便了,節省了回去辦證的時間和往返交通費,證件照片還很漂亮,... -
“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 氣象科技下鄉”...
23日,在全國科技活動周到來之際,由中國氣象局、科學技術部、中國... -
廣西北海“一站式”自助服務區:讓居民...
在廣西北海,企業開辦審批需耗時多久?我們來看一組對比數據:2017年... -
策馬揚鞭!寧波社會治理“一件事”應用...
群租房安全隱患整治、僵尸車管理、車棚車庫綜合管理、餐飲油煙管控... -
福建首個智能氣象站在建寧試運行 為首...
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,全省首個智能氣象站近日在建寧縣試運行。據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