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穿戴設備漸趨“以人為本” 研發和設計呈現出簡單化趨勢
近段時間以來,智能眼鏡的研發和設計呈現出簡單化趨勢。華為最新推出的旗下第一款可穿戴智能眼鏡Eyewear設計簡約,功能也不復雜:在鏡架中增加了揚聲器和麥克風,可以與手機連接,能打電話、聽音樂。亞馬遜最近推出的一款智能眼鏡功能類似,看起來就像普通黑框眼鏡,沒有任何增強現實、虛擬現實等繁復功能,也沒有配置顯示屏或攝像頭。
這些智能眼鏡似乎缺少人們原本所期待的炫酷設計。2012年,谷歌率先將微型投影儀、攝像頭、傳感器、存儲傳輸和操控系統等多種設備集于一個常規大小的眼鏡架。一石激起千層浪,不少科技巨頭相繼在智能眼鏡中引入各種前沿技術。然而時至今日,這些功能復雜的智能眼鏡趨于沉寂。
智能眼鏡的發展歷程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一個縮影,反映了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。一種是“做加法”,把盡量多的科技創新成果集成起來,創造出前衛的產品;另一種是“做減法”,剔除那些讓用戶費時費力的復雜功能與不成熟的技術,讓產品的使用變得簡單、便捷。企業希望通過推出更酷的科技產品,開拓新的市場需求。但這些創新產品能否成功,最終取決于是否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。只有以人為本、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能找到市場。
今天的可穿戴設備,在技術上講,還處于不斷創新、試錯的階段,尚未成熟。從參與企業角度看,市場競爭激烈,遠未飽和。有企業試錯、退出,也有許多新企業和新資本積極涌入。例如專注于增強現實技術研發的“魔力飛躍”公司,先后融資達20多億美元。
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市場潛力巨大。國際數據公司最近發布的《全球可穿戴設備季度跟蹤報告》顯示,2019年第三季度,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總計達8450萬件,同比增長94.6%,單季出貨量創下新紀錄。可聽設備、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是最受市場歡迎的可穿戴產品,它們圍繞著健康醫療監測、視聽娛樂、社交通信等功能不斷拓展新技術。
從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,到應用技術創新,再到產品成熟,是一個從飛躍、混亂到穩定的漫長過程。今天人們熟悉的主流客機于上世紀60年代設計定型,此后半個世紀時間里只有小幅改進。但在這之前,從1903年萊特兄弟首次試飛成功,到主流客機定型生產,幾十年里曾有大量飛機制造企業涌現,制造技術和設計標準經歷了激烈競爭的過程。可穿戴設備或許也處于類似階段。我們有理由對可穿戴設備進一步改善人類生活抱有期待。
相關閱讀
-
破除隱性門檻!云南出臺49條措施降低制...
10月21日,省政府公布《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... -
好消息!昆明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“跨省...
太方便了,節省了回去辦證的時間和往返交通費,證件照片還很漂亮,... -
“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 氣象科技下鄉”...
23日,在全國科技活動周到來之際,由中國氣象局、科學技術部、中國... -
廣西北海“一站式”自助服務區:讓居民...
在廣西北海,企業開辦審批需耗時多久?我們來看一組對比數據:2017年... -
策馬揚鞭!寧波社會治理“一件事”應用...
群租房安全隱患整治、僵尸車管理、車棚車庫綜合管理、餐飲油煙管控... -
福建首個智能氣象站在建寧試運行 為首...
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,全省首個智能氣象站近日在建寧縣試運行。據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