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麥種質創新和遠緣雜交研究進展
(資料圖)
種業是糧食高產穩產的基礎,而品種選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基礎是種質資源,農作物種質資源被喻為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和現代種業發展的“芯片”。大量育種實踐表明,每次作物產量突破都有賴于特異種質資源的發現和利用。小麥的近緣種是一個巨大的、彌足珍貴的基因資源庫,蘊藏著非常豐富的遺傳變異,具有許多栽培小麥所不具備的優良特性,如抗病、抗逆、耐瘠薄,高營養、高蛋白和大穗多花多粒等優異性狀。應用遠緣雜交、染色體工程的方法,可以將小麥近緣種屬中的優異基因導入普通小麥,創制新種質資源,拓寬小麥的遺傳基礎,進而可以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小麥新品種。
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遺傳育種研究
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,就開展了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遺傳育種研究,以李振聲院士、李璋研究員、薛秀莊研究員和吉萬全教授等為代表,開創的小麥遠緣雜交及染色體工程研究為基礎,形成了一套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理論技術體系。先后開展了小麥與偃麥草、大麥、黑麥、濱麥、山羊草、簇毛麥和華山新麥草等8個屬的遠緣雜交,創制出一大批雙二倍體、異附加系、異代換系和易位系等近緣種屬種質,通過聚合雜交、回交篩選創制了一批綜合性狀優良的小麥育種新材料,獲得了普通小麥穩定自交結實缺體系統20個,綜合采用基因組原位雜交、分子標記、芯片分析和經典細胞遺傳學鑒定等手段,對這些新創制的小麥新種質進行了染色體基因定位、遺傳效應和傳遞規律等系統分析,結合常規育種技術,育成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小麥品種20余個,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,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,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。
遠緣雜交的技術性難題
遠緣雜交雖然是創制種質很有效的技術,但遠緣雜交需要克服三大困難,一是所創制的異附加系、異代換系和易位系新種質存在遺傳不穩定性;二是外源基因在保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丟失和變異;三是需要大量的細胞學鏡檢工作。新種質除具有優異性狀外,還會攜帶外源植物不利性狀,需要大量回交轉育成育種可用的、綜合性狀較好的新材料。面對品種間同質化愈來愈高的問題,不僅要加強種質資源的創制、收集和保存,更要重視種質資源的利用。遠緣種質材料、國外引進資源、農家種等雖然在個別性狀上有突出表現,但大部分農藝性狀和生產中的品種有較大差異,通過1-2次雜交或回交難以得到有效改良。小麥是異源六倍體,遺傳背景復雜,眾多性狀之間相互關聯和影響,通過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,也難于僅改變個別性狀而不影響其他性狀。另外,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、轉基因和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,只是有計劃的創造變異,其后代還需要常規育種技術在大田進行選擇和適應性鑒定,因此常規育種將是長期的和不可替代的。
(作者: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蔡東明)
標簽:
相關閱讀
-
小麥種質創新和遠緣雜交研究進展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三部門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標準體系建設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中國科協: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...
記者31日從中國科協召開的2023年全國科普日新聞通氣會上獲悉:第十二次 -
農高會故事|億萬農民奔向致富路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引“金融活水”為企業發展賦能 ——陜...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 -
陜西靖邊縣人社局:穩就業 擴社保 優服務
中國農科新聞網是農業科技報社順應網絡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,在三農領域